前列腺素是消化性溃疡的防御因素,而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吸烟、饮酒、遗传易感性等病因可能导致防御机制减弱。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针对性治疗。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可在胃内产生大量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和空泡细胞毒素C,损伤黏膜细胞并促进炎症反应,降低局部黏液量,减弱黏液对黏膜的保护作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可减少胃酸分泌,缓解症状,常用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进行治疗。
2.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会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侵袭作用,引起黏膜炎症、出血等病变,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建议患者遵医嘱更换药物种类或者调整用药剂量,如口服氢氧化铝凝胶、铝碳酸镁咀嚼片等来缓解不适症状。
3.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直接刺激胃黏膜,使其收缩过度,减少黏液分泌,削弱其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从而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损害。戒烟是预防和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措施之一。可通过电子烟辅助戒烟或应用盐酸氯雷他定片、酒石酸西替利嗪片等药物帮助减轻戒断症状。
4.饮酒
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刺激胃黏膜,使黏膜充血水肿,同时抑制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E,进而影响黏膜的修复过程,导致防御功能下降。对于存在酗酒习惯的人群而言,应逐渐减少酒精摄入量,必要时可采用维生素B6片、甲硝唑片等药物以改善酒精引起的不适症状。
5.遗传易感性
由于家族中有人患有消化性溃疡病史,因此患者的基因可能会更容易出现异常,导致胃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受到攻击而发生溃疡。针对遗传易感性的治疗主要是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如定期复查胃镜以及配合医生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兰索拉唑肠溶片等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来进行治疗。
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当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若不适症状持续未缓解,则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完善胃镜检查、碳呼气试验等相关检查,以便进一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